苏州市干将路303号创意产业园
0512-3565 6563
Jackjones@kuaidata.com
联系客服
数据中心托管服务/管理式网络
服务:
400 651 8888
微软云服务:
400 089 2448
markjune@kuaidata.com
内容分布式网络服务:
400 811 0278
云集成与合作:
cloud@kuaidata.com
2021-05-27
十年间,除了移动互联网之外,国内云计算同样走出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例如中国是全球云计算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保持3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阿里云、腾讯云和华为云跻身全球云计算排名前十的名单。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内云计算市场的上游、中游格局基本已定,但下游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尤其是SaaS将迎来爆发。
此外,第一新声在“数字中国”企业云科技细分领域公司的调研过程中发现,随着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云计算从简单的市场扩张、让企业上云、用云、采购SaaS软件,逐渐进入到基于云原生技术重构系统的深水区。
那么,目前行业主要的玩家有哪些?未来市场到底是怎样的格局?又将朝着哪些方向继续前行?
上游、中游格局基本已定
云计算行业的开端较难精准定义,2006 年虽然首次提出了「云计算」的概念,但直到2008 年,全球云计算的时代大幕才逐步拉开,众多巨头也随之纷纷加入。
在中国市场上,2009年,阿里巴巴成立云计算子公司阿里云,实际上举起了“去IOE”的大旗。次年,巨头华为也正式公布云计算战略。
从2012年之后,国内就不断地有一些初创云厂商开始诞生。2012年3月,江湖人称“白帽黑客”的季昕华创办优刻得(UCloud);同年4月,三位拥有IBM工作经历的黄允松、林源和甘泉,共同创办了青云QingCloud;2013年9月,腾讯云宣布正式面向全社会开放......
2017年至2018 年,国内云计算市场投资并购不断,公有云普遍进入PE期,私有云集中在VC期。巨头厂商在公有云市场布局已基本完成,私有云、混合云市场还未形成绝对巨头,存在着较多可以纵深切入的方向,私有云、混合云成为投资机构重点关注领域。中国云计算市场可谓百花齐放。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18年,中国云服务市场实现38%的复合增速。预期2019年至2024年实现28%的复合增速,预计2024年中国云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5600亿元,其中公有云约3700亿元.
数据来源:CAICT,BCG分析,制图:第一新声
2020年,美团云和苏宁云相继宣布关闭公有云业务。从整个市场来看,这仅仅是一朵水花而已。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内云计算市场的上游、中游格局基本已定。
在云计算市场上,拼的不仅仅是技术,毕竟技术层面上的差距不足以成为企业选购云服务的唯一评判标准。这背后需要考虑的还有产品完整度、服务能力、社区生态、品牌运营等要素。其中,产品的完整度是市场关注的核心问题。
云计算行业可以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上游的硬件服务商以及中上游的IDC服务商、中游的云服务商、下游的软件服务商。若是按照服务的类型,云计算可以分为基础设备即服务( IaaS)、 平台即服务(PaaS )和软件即服务( SaaS )三类,在服务的深入度上依次递增。
制图:第一新声
中上游数就是IDC企业。国内做IDC的公司很多,规模最大的是万国数据(美股),和阿里深度绑定的数据港、鹏博士,还有深耕一线城市的光环新网,宝信软件。
中游是提供云计算技术的龙头,国内是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属于第一梯队,金山云、百度云、天翼云等属于第二梯队。此外,A股上市的有用友网络、优刻得(Ucloud)、深信服、青云。
中游的玩家目前基本实现了营收的正向增长,整体欣欣向荣。例如阿里巴巴财报显示,截止至2021年3月31日止季度,阿里巴巴的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7.6亿元,同比增长37%;腾讯2021年Q1财报数据显示,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7%至390亿元。此外,金山云2021年Q1营收18.14亿元,同比增长30%;优刻得(Ucloud)2021年Q1营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72.31%。
容联云相关负责人向第一新声表示:“上游、中游格局稳定了,如何与头部垂类业务的合作伙伴共建云服务生态圈,拓宽护城河才是壁垒。因为云计算巨头不可能把所有的业务都做完,就像容联云的业务,基于通讯向上延展,与企业的营销、运营、服务融合打通,巨头公司做不了。趋势是与容联云这样的上下游厂商一块合作,加速国内企业的综合数字化转型,同时拓展海外市场。”
目前各家云厂商纷纷组建基于自己为主的SaaS生态。例如腾讯最新的财报显示,腾讯将继续加强效率办公SaaS产品及安全软件,以及与SaaS供应商及独立软件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对它们的投资,以支持客户的数字化需求。进一步增强在SaaS生态上的优势。
“所谓生态化,一是从满足客户需求方面,各领域厂商进行优势互补,互相携手。比如时速云围绕云原生技术基座,联合了很多生态合作伙伴,其中包括数据、安全、存储、硬件资源等厂商,面向客户形成相对完整的解决方案,即生态化的技术栈;二是从业务上可相互协作,由于可形成互补的技术方案,生态伙伴所能对接的客户和需求会变的更加广泛,在商务获客上更有动力达成协作。”时速云COO杨乐向第一新声说道。
云问科技创始人兼CEO王清琛告诉第一新声,中游是头部公司占有大部分的市场,但也有零散的厂商提供细化的服务。未来形成以头部厂商为核心,与零散厂商形成生态合作的体系,共同构建国内云计算的服务圈。
下游主要是软件企业,通讯云、财税云、人力资源云、营销云等,都是云计算的具体应用落地的行业和场景。
下游格局未定,SaaS百花争艳
下游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尤其是SaaS将是云计算领域最为成熟的细分市场。
根据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企业级SaaS行业发展报告》,2019年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相较2018年增长了48.7%。未来,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速,预计2022年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的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制图:第一新声
对于国内纷纷出现垂直于行业的云服务厂商这个现象,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向第一新声表示,伴随中国从流量经济到效率经济,中国企业也正从粗放式增长跨入到精细运营阶段,需要通过数字化实现降本增效,中小企业云化渗透率的提升带来了营销、HR等各个管理环节的数字化浪潮。 垂直领域软件的SaaS化有更强的连接性,沿着产业链连接上下游,有可能由SaaS工具发展为交易平台,为产业中的角色赋能,提高产业效率。
未来云计算下游市场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
王啸认为,IaaS层的基础设施类玩家已经相对固定。但是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之上PaaS和SaaS的很多细分领域,例如云原生核心中间件、开发工具、数据库、数据仓库、安全、多云管理、针对SaaS的场景化应用等,还有很多发展机会。
“企业服务、业务软件、运营管理软件的更适合SaaS类型,而PaaS本身是平台型,需要有更多的技术底座去支撑,更适合时速云这种技术驱动型公司。中游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创业公司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想进入这个市场是非常困难的。毕竟中游市场空间已经基本定型,先入局者拥有先发优势。目前包括时速云在内的很多公司在自身专注的云计算领域已经基本形成了市场、技术和客户规模的优势,而建立优势壁垒需要大量的研发、市场投入。不过,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不断扩大,下游市场未来极大可能会出现很多新的业务模式,随着更多行业业务上云需求越来越旺盛,未来将有更多新的机会进行探索。”杨乐说道。
容联云是中国SaaS企业赴美上市第一股,于2021年2月9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容联云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基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系列技术,助力企业和政府组织实现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运营服务等系统的全数字化升级改造与融合打通。主要的产品包括CPaaS通讯能力(语音、短信等)、CC(智能云客服与云联络中心)、UC&C(IM及企业移动门户、双录、CV视觉智能)。
“实际上,通讯云解决的是连接问题,连接以后如何做数据、营销以及运营的整合,这是所有云通讯行业或者是垂直于通讯的公司必须思考的问题,要在产品上不断的做厚。国际上我们对标的企业twilio,以前也是做基础的云通讯服务,服务的客户量级非常的大,例如可口可乐等公司。它在产品的厚度上是怎么做?从上市后就不断的整合收购做数据的公司,然后做横向拓宽和纵向做深,比如向CRM等方向延伸。”容联云相关负责人说道。
云原生架构时代即将开启
云计算最终的发展趋势将可能是朝私有云和公有云的结合——混合云发展。因为没有绝对的私有云,也没有绝对的公有云,纯粹的公有云和纯粹的私有云都有其局限性,而混合云将能够同时避免他们的劣势而发挥他们的优势。
具体来看,混合云可以降低纯粹私有云的资金和维护成本,并且混合云在特定的场景下,可以发挥公有云强大的弹性来用于计算、存储等,但核心隐私性的数据,却可以放到私有云中处理,保障安全性。并将一些灵活性的定制化功能交由灵活性高的私有云运行。这种混合云的业务模式在12306网站中获得了成功的实践。
近几年,不断地有人把混合云定为云计算下半场的新战场。
2018年,IBM宣布以334亿美元收购云计算开源软件提供商红帽,转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成为开放式混合云的推动者。两年后,IBM将传统技术服务业务剥离出去,彻底将未来压在混合云上。
此外,思科在2020年初收购混合云环境应用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CliQr,着力发展该赛道。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计算,以及国内的阿里云、天翼云、华为云、UCloud等,也早早入局。
百望云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续岩向第一新声表示:“混合云未来一定是趋势,是长期存在的模式,市场不会允许一家独大。对于我们SaaS产品来讲,一会采用宏观战略,无论什么云都能支持和部署
“目前混合云的形式在很多产品上遇到了,因为很多大型企业不愿意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到云上。混合云的模式更能灵活的实现用户对数据的控制和其他诉求。”王清琛说道。
而在容联云相关负责人看来,云的形式没有那么重要,企业基本全面上云了。大家以后要做的是云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把业务不断的做厚。比如阿里云、华为云等,本身除了基础的云的业务以外,也会涉及到存储计算、数据库等业务,如何把这些业务整合起来,提供一整套行业的解决方案,才是核心竞争力。
对于国内云计算的趋势,第一新声采访得到的观点比较一致,但对于未来挑战则有不同看法。
王清琛认为,目前国内云计算的挑战在SaaS领域更凸显。“因为企业都上云之后,SaaS产品会越来越多,产品之间的重叠性会增加,竞争愈发激烈。未来的产品如何与垂直的行业相融合?如何从核心算法、核心数据、产品的应用性、落地性等各个层面保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大部分厂商面临的巨大挑战。”
王啸和杨乐均认为数据是最大的问题。
王啸指出,数据孤岛现象明显,需要进一步打通数据和提升数据质量,采用云原生架构能够使数据变得弹性、可扩展。例如时速云的云原生数据平台 KubeData 集容器云、数据开发、数据智能、数据资产、数据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可以解决中大型企业面临的数据孤岛、数据维护困难、数据价值利用低的问题,帮助企业让数据成为资产。
“在云原生时代,应用程序从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云化,能充分发挥云的灵活弹性,使应用在云上更好的运行。
未来很多SaaS公司从创立起就是云原生模式,更加灵活易用、强兼容性。会有垂直化、下沉化等发展趋势,云原生将改变产业链环节,例如降低成本、加速交付、降低对渠道的依赖等,和垂直领域的结合会带来结构性的机会,更多小微企业上云,云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头部云厂商将建立自己的企业服务生态,很多应用层机会可能将建立在头部云厂商的生态之上。”王啸进一步解释道。
杨乐表示:“云原生将支撑业务应用的通用技术能力下沉到基础设施,在业务应用完整生命周期中提供持续稳定服务,最大化实现云的价值,让企业在资源配置、产品交付、系统架构等方面获得更高的效能,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视角的响应、分析和决策中,从而使企业在竞争激烈、需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具有更强的创新优势。”其介绍,时速云发布的KubeData产品,向下对接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对上提供数据建设和开发能力。协助企业对业务数据进行筛选、模型建立、算法开发、挖掘训练等一系列加工分析操作,进而将数据资产化、服务化,并让企业有能力将数据经验应用到未来业务决策中,增强企业数据洞察能力和数据价值产业化能力。
无独有偶,第一新声创始人兼CEO姚毅在“数字中国”系列行业与企业调研时也发现,很多企业/政府部门在从信息化向数字化升级/转型过程中,出现了通过云原生技术进行系统重构的深层次需求问题.
“曾经的碎片化系统,很难形成整体化应用,不能及时根据业务需求进行修改,难以支撑大规模并发,需要通过以微服务、容器、服务网络、不可变基础设施和声明式API等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让应用变得越来越容易扩展,越来越容易使用,特别是在私有云、公有云等多云的复杂环境下,保障应用和服务能够跨环境运行和弹性的伸缩。”姚毅介绍道。
续岩向第一新声介绍:“云服务厂商有两种,一种是云原生,产品从最开始的设计、定义、架构,乃至整个思维模式都是云化的,百望云便是这类云原生厂商。另一种厂商本身是做传统的线下业务起家,现在逐步把业务往云上部署,来迎合新的市场需求,但逻辑和思维可能还是传统的。这两类厂商之间就会产生差异,因为思维方式不太一样,将来的发展空间、发展曲线也会不同。第二种云服务厂商需要伴随客户需求进行彻底的迭代,当旧有的底层架构脱胎换骨之后,才会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初企业上云是源自对弹性资源的需求,之后云成为技术底座,与之带来的战略的转移。如今云链接的价值也已经从量变到质变,形成从改变企业IT基础设施的构筑到助推业务进步的正向循环。目前企业上云的诉求,也逐渐看重业务重塑.
在云原生1.0阶段,企业只是将业务从线下搬迁并运行在云上,解决的是运维、部署、扩容等难题,但传统应用单体架构过于厚重、烟囱式架构带来的系列问题并没有解决。到了云原生2.0阶段,企业既需要让业务生于云、长于云,基于AI、大数据、音视频、边缘计算等云原生技术跨越数字化转型深水区,也需要继承和发展已有能力,与新生能力有机协同、立而不破,让每一个企业都能成为新云原生企业。
未来,在国内企业上云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开发者开始把业务与技术向云原生演进,面对云原生技术所释放出的巨大红利,必将重塑中国企业IT的各个环节,让企业IT能够更好地利用云上的各种设施和服务,从而在效率和成本上更具竞争力,进一步构建业务智能。
十几年时间,国内云计算市场风起云涌,而在即将开启的下一个十年,云计算进入2.0阶段。一方面是传统企业开始上云,借助技术进行业务创新,另一方面,企业将拥抱一个更彻底的云原生的技术架构,支持数字原生的组织形态和业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