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干将路303号创意产业园
0512-3565 6563
Jackjones@kuaidata.com
联系客服
数据中心托管服务/管理式网络
服务:
400 651 8888
微软云服务:
400 089 2448
markjune@kuaidata.com
内容分布式网络服务:
400 811 0278
云集成与合作:
cloud@kuaidata.com
2022-12-13
随着进入“后5G”时代,网络中的计算能力在云计算及边缘计算的基础上,也将进一步下沉至用户侧,计算形态将向着“云-边-端”泛在分布的趋势发展,形成分布式算力部署新态势。中国移动聚焦“数智化转型、高质量发展”,围绕5G、算力网络、智慧中台构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但也同样面临云网算融合存挑战、算力供给与调度的统筹能力较差、未完全构建新型算力网络格局、应用场景需探索、网络安全存短板、相关标准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CDN+IP”协同将成为关键技术
随着算网融合发展,广东移动联合中兴通讯,以网(IP)辅算(CDN),探索研究“CDN+IP”融合技术,在CMNET城域网上启用BRAS间的网络测量、路径调优、CMNET控制器管控能力,结合SRv6技术充分协同CDN业务与CMNET网络,增加网络控制器和CDN调度器接口协商机制,向CDN系统开放网络能力,探索CDN与IP协同服务能力,拓展及提供差异化高净值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无感知的高价值服务。“CDN+IP”协同技术降低网络节点的能力要求,使物理网络不再局限于标签分发的边界,让大规模扁平化组网成为可能,将成为运营商算网一体服务演进的关键技术之一。
近年来,CDN网络规模呈现了爆发式增长,视频流量激增、海量用户访问、服务场景丰富,呈现出高清化、泛在化、实时化的确定性趋势,而传统CDN系统仅根据负荷、内容资源分布、用户位置等情况进行调度,存在内容节点利用率不均、资源静态部署无法动态伸缩、基于公众网络无差别服务导致突发业务影响内容服务质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业务体验。在“CDN+IP”算网模型下,利用算网编排、控制系统、调度系统,并结合SRv6技术,可以简化网络结构的同时实现全局视角下对安全威胁的发现识别、理解分析、响应处置,如图1所示。
图1 以网(IP)辅算(CDN)调度模型
“CDN+IP”在珠海移动某边缘云节点测试得出两组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CDN+IP”测试模型数据
态势感知,导入质量因子
态势感知是基于环境动态、整体地洞悉趋势和风险的能力,通过网络态势安全要素(变量)进行获取、理解、显示以及顺延性预测,进而开展决策与行动。方案在节点选择时引入网络质量因子,包括时延、抖动以及丢包情况,通过SRv6 Policy实现全局视角的网络质量检测、业务按需调度。系统构建在中兴通讯ZENIC ONE(SDN网络控制器)之上,在实现控制器可视化的同时,其向上连接能力可对不同供应商的服务进行编排和自动管理,实现用户无感知“CDN+IP”的策略切换和优化。
协同编排,实现网络服务化
启用SRv6的网络可编程特性,通过经验模型数据库进行比对计算后,调整权重因子进行门限调控。极限情况下,当网络质量超过阈值时甚至带宽因素被剔除,以优先保证用户基本连接,实现均衡资源调度,动态按需调配服务器及承载网链路资源。实现网络设备与云网元统一纳管,以形成统一的资源视图,从而使得网络的拓扑、带宽、流量和云的计算、存储能力等实时呈现。同时,也使得路由能力不再割裂,并可以结合网络软件定义网络(SDN)将能力开放出来,实现资源互调。这样可以大幅降低业务连接和业务部署的复杂度,使得网络服务化具备必要条件,也就是开发网络的能力和数据,支撑业务实现实时、按需、动态部署。
通过不断建设及优化,逐渐形成了算网融合下的初级感知数据库,实现算网信息的交互增强,以及网(IP)辅算(CDN)增强CDN系统在节点选择、资源均衡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成为CDN业务质量提升的保障。如图2所示,IP网的差异化SLA能力与CDN等级服务相结合,通过细化CDN服务(如直播业务和点播业务分级服务),提供差异化的网络能力,服务于CDN业务的价值内容服务商,实现为价值客户提供与之匹配的VIP等级服务。
图2 以网(IP)辅算(CDN)C端价值服务
下一步除了扩大至友好用户区域试商用,也将关注网络信息参与CDN资源动态扩缩、CDN算力信息参与网络带宽动态调整的效果,尝试扩大至城域网全域商用,乃至将“算网大脑”一体化编排调度在全域商用,如图3所示。
图3 以网(IP)辅算(CDN)B端价值服务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电信运营商将深度参与用户的数字资源调度和协同优化工程,因此应深刻地理解业务模型、用户流量规律,洞察用户规律及流量趋势,为用户提供存储和网络优化咨询服务,建设具备前瞻性的下一代网络。此外,电信运营商也要与相应的产业合作伙伴协同创新,在“后5G”时代及6G初期,持续研究并突破算力网络、算力路由、算力度量与建模、算力资源标识等关键技术。